据报道,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曾发布一份报告,报告称制造一架F - 35战斗机需要920磅稀土,建造一艘“伯克”级驱逐舰需要5200磅稀土,而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则需要9200磅稀土。这些装备为何都要使用如此大量的稀土呢?稀土在众多领域均有应用,从钢材等基础大件,到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均需使用稀土。在材料中添加稀土元素后,材料性能会得到显著的改变与提升。若不添加稀土元素,材料就会处于落后水平,甚至根本无法制造。这是因为稀土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正是其神奇之处。据商务部消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以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之目的,决定强化对美国的相关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有关事项公告如下:其一,禁止向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两用物项。其二,原则上不允许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出口;针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出口的情况,要实施更为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及个人,若违反上述规定,将原产于中国的相关两用物项转移或提供给美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美国国内其实存在稀土矿,例如内华达州发现的稀土矿场,这乍一看似乎是个希望所在。美国政府也曾满心期待,认为找到了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方法,进而大张旗鼓地通过了《稀土矿产提取和供应链法案》,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稀土开采与技术研发。然而,现实却让美国大失所望。近期,挪威的稀土矿产公司宣称,其已发现欧洲最大的稀土矿床。在此次探查的东南部分碳酸盐矿里,稀土氧化物预估量将达880万吨,这是继瑞典发现万吨级稀土矿产之后的又一全新纪录。而美国有所耳闻之后,便循着消息找到了挪威,期望与对方达成一定的开发合作。双方在极短时间内就制定出一项极地深海采矿计划。具体而言,挪威官方将于2025年让具备海底采矿资格的企业开始开发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的海底矿产资源。然而,稀土矿从开采到精炼这一过程,耗资巨大且极为复杂,精炼技术尤其如此。其不但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而且对环保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近年来美国重启稀土开采项目,却发觉自身缺少现代化的精炼设施,这就导致其要么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要么承担高昂的成本,根本无力与中国竞争。与其让稀土矿闲置在地下,还不如卖给中国,虽然售价较低,但至少能收回一些成本,毕竟市场规律表明:若没有技术优势,即便资源再丰富,也只能扮演“矿工”的角色。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具备完整的稀土加工产业链,还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稀土材料制造技术。单就稀土方面的专利数量而言,就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专利数量的总和。在上世纪,我国的稀土提炼技术尚欠发达,不过,凭借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稀土产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原本,那些具备一定稀土提炼技术的国家发觉,在本国进行稀土提炼的成本极其高昂,相较之下,还不如直接从中国进口。所以,这些国家便选择削减产量,转而选用中国提炼的稀土。随着世界朝着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加之关键矿物在军工领域、高科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未来关键矿物的需求将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速度急剧增长。尽管欧美已察觉到在关键矿物方面对中国的高度依赖,然而,要改变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环境、成本、供应链复杂性以及战略考量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关键矿物供应链的安全会是包括中美欧俄日在内的主要经济体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方向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